農機產品要加快“轉型”
發布日期:2018-01-11瀏覽量:1618
近年來,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機銷售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因此,如何生產出讓農民滿意的農機產品是我國農機化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春耕生產正在由南到北陸續展開,農機產品的質量成為關鍵。今年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大對春耕農機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力爭把這項惠農政策貫徹好。
據農業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對去年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報告看出,我國農機產品質量呈穩定上升的態勢??傮w來看,大型企業的產品質量優于中小型企業,補貼機具的產品質量總體較好,農民基本滿意。但是,我國農機產品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是安全性、可靠性、適應性以及節能環保等質量指標需進一步大力提高。一些小型個體農機企業產品質量問題尤為突出。
主要表現在:農機產品的適應性和可靠性較差。廠家往往忽視了對產品適應性的說明,農民難以把握使用條件,造成事故或故障,給農民造成嚴重經濟損失。部分農機產品安全與環保性能達不到要求。表現為安全防護不到位和噪音、廢氣排放超標以及密封性能差造成的漏油、漏藥液現象,存在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機零配件假冒偽劣現象比較突出,嚴重擾亂了農機市場經濟秩序,導致機器使用壽命短,而且極易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侵害使用者權益。大部分企業售后服務水平不高,對購買的農機產品的農民培訓不到位。部分產品使用說明書不規范,內容簡單,尤其是安全操作與維修保養等內容不全,不能正確指導用戶使用。特別是“三包”服務不及時,農機產品發生故障得不到及時的修理,耽誤農時,由此引發的投訴較多。
近年來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總體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部分農機產品作業性能、適應性、安全性、可靠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解決好當前農業機械裝備不盡合理、科技水平較低等問題,實現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是實現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的重點問題。今年,農業部將繼續積極開展農機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全面履行法律賦予的農業機械化質量監督管理職能,加快農機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步伐。落實扶持農機工業和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機制造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農機企業要針對農業新形勢的變化,加快提高農機產品作業性能、安全性能和適應性能,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為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開展,各地農機部門通過加大農機產品市場的整治和監管力度,加強地方標準的貫徹,強化服務手段等措施,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中。